4月18日下午,由金融科技50人青年論壇等聯合主辦,北京立言金融與發展研究院學術支持的“新基建與智慧金融”研討成功在線舉辦,這是“戰疫中的金融科技發展”系列會議第二場。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新基建的核心是數字基建,在新基建的支持下,各行各業將能夠有效獲得關鍵的數字化框架、資源和技術,并在此基礎上便利開展各種數字化應用創新。作為智慧城市、數字經濟的重要引擎的智慧金融,亦將受益于新基建的發展。同時智慧金融的發展需求也會進一步推動新基建的建設。
本次研討會,特別邀請到來自政產學研各界的多位監管領導、專家學者就此問題展開研討。
在主題發言環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麗平、 中國科學院大學網絡經濟和知識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呂本富、《比較》研究部主管陳永偉等從不同的視角,分享了系統的思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麗平從三個方面介紹了自己對“新基建”與智慧金融的理解。
首先,張麗平認為“智慧金融”是通過科技賦能,使金融更加智慧,以便金融服務提供商的服務更精準,而金融服務需求方獲得服務更容易; 雙方之間的成本收益更加平衡; 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更低。
其次,張麗平指出支持智慧金融的基礎設施范疇應更加廣義。除了硬件基礎設施(數據獲取、信息傳遞、數據存儲及運算能力等方面都更精準強大)、制度基礎設施(信用體系制度、數據使用與隱私保護、創新創業的文化傳統和氛圍等)、人力基礎設施(教育、培訓、人員交流流動等),還需要有資金、市場等設施的支持。
最后,張麗平談到為了實現智慧金融,在有關基礎設施建設中,硬件重要,軟件更重要,尤其是制度基礎設施;應緊緊圍繞使金融更智慧這一目標;政府和市場要各司其職,要找好政策著力點;踏實建設,為科技賦能金融打下良好的基礎。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管學院呂本富教授從五個方面對“新基建”,以及智慧金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本次“新基建”的主要背景是宏觀經濟下行??紤]在下行階段,資金成本較低,而基礎建設周期時間較長,較低的資本成本有助于保證基礎建設的收益性。
第二,對于基礎設施建設,呂本富認為,基礎建設并不直接提供產品價值,而應作為擴大市場范圍的手段,作為推動經濟長期增長的動力。
第三,呂本富談到,基礎建設并不是硬件的直接疊加,而是需要包括制度和人力在內的軟件的保障。
第四,就當前的智慧金融,呂本富提出可以將當前的數字經濟歸為所謂的“數智時代”時代和“精確經濟”,即包括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兩個部分?!熬_經濟“強調以最小的能耗提供服務,具備可編程,即可通過軟件為客戶進行服務,以及可滴灌兩個重要特征。同時呂本富認為如何將金融行業升級為智慧金融將受到重點關注。智慧金融應具備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應用,可編程(例如可提供非標產品)以及可滴灌三個重要特點。
最后,呂本富提出可以在提供對公服務,對C類服務和支付服務三個領域進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并提出智慧金融能夠符合國家未來的發展業態,以及智慧金融為國家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是智慧金融升級的最終目的。
《比較》研究部主管陳永偉主要從兩個方面介紹了自己的觀點。
在基礎建設方面,陳永偉首先對基礎設施的定義,及其能否刺激經濟,以及“新基建”定義的來源和含義等方面進行了介紹。接著,陳永偉從硬件層、軟件層、數據層和制度層四個方面對“新基建”的層次和分類進行了闡述,并提出每一個層次的基礎設施都可以分為:通用型、行業通用型、以及專用型。最后,他提出“新基建”應該以為經濟注入長期動力為目標,以基建和私人投資并行的方式進行,并提出在回報率較高的領域,以國家主導、其他領域放開資本投入的方式開展“新基建”。
在智慧經濟方面,陳永偉對智慧金融產生的背景和過程進行了介紹,并提出本輪“新基建”將在硬件支持和軟件支持兩個方面對智慧金融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談到如何進行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以推動智慧金融發展,陳永偉認為,應明確構建基礎設施的指導思想,加強國家與企業配合以及吸收金融機構建議。
主題發言結束之后,中國金融學會金融科技專委會秘書長、央行科技司原巡視員楊竑,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濤對各位嘉賓的主題演講進行了點評。
中國金融學會金融科技專委會秘書長、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原巡視員楊竑首先指出,“新基建”本質上是信息化的基礎設施、也是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建立一個有效的政府引導、良好市場機制以及發揮行業主觀能動性,是新基建發揮最大效能的前提?!?
接下來,楊竑提出,智慧金融應該“以網絡為基礎,數據為核心,人工智能為引導”。認為在智慧金融發展的過程中,當從社會多方金融科技參與者的角度,發揮各自的作用,守住各自的優勢,協同推動智慧金融服務的發展。
最后,楊竑提出了若干金融行業當前的困惑,認為應該建立有效的市場保障體系,以合理做好市場的資源配置,借助社會的力量,推動整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同時,提出當前面臨的數據應用涉及了如法律問題、使用環境問題、以及如何推動數據流動的問題,也期待在“新基建”的實施過程中,相關的政府部門通過一些有效的方式去組織、探討、實踐并提煉出合理、適用的法規制度,讓數據真正流動起來,發揮其價值。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濤首先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對數字化時代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含義進行了解釋。對于開展“金融新基建”的重要意義,楊濤認為,“金融新基建”是保障金融體系健康運行的“壓艙石” 、是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催化劑” 、是提高金融服務質量的“助推器” 、是確保國家金融安全的“隔離墻” 。
而在當前,楊濤認為“金融新基建”還面臨著自主可控和開放共贏、政府主導與市場治理、行政與市場壟斷與市場競爭、多頭建設與統籌安排四對矛盾。最后,楊濤提出在數字化時代,“金融新基建”應重點關注貨幣體系、支付清算體系、金融標準化、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等十一個方面,并認為這些方面都具有決定性作用,將引領資源的有效配置。
在研討與交流環節,來自北京市網絡法學研究會、中國銀行(3.500, 0.00, 0.00%)業協會、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蘇寧金融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進行了精彩的分享。
北京市網絡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車寧首先從金融戰“疫”的角度,指出在當前外貿與投資都不足依靠的情況下,“新基建”的作用在于激發經濟自愈能力,激發市場新動能,促進市場消費。車寧認為,智慧金融是“新基建”的重要引擎,也將受惠于“新基建”。
談到如何實現智慧金融,車寧認為,智慧城市將是智慧金融的突破口。車寧指出,在智慧城市建設等過程中,應強調軟件建設,形成和智慧城市相應的場景,推動政務等方面的數據共享,創新機制體制。同時提出可以有效利用社會服務機構,作為中立的數據托管機構,以使用為導向,推動要素落地。
車寧最后強調,在“新基建”的過程中,不可低估中小微企業的作用,政府及公共部門要保護金融科技企業的積極性,對于金融機構來說,要加強創新能力。
中國銀行業協會研究部主任李健認為,“新基建”既是短期受疫情影響,為穩增長而尋找的對沖政策增長點,更是中國經濟中長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
以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的背后,蘊含著我國經濟向新發展理念轉變的深刻內涵。新基建與老基建的核心邏輯不同,傳統基建是自上而下的規劃邏輯,新基建是自下而上的改革邏輯;傳統基建資金來源以政府部門投資為主,新基建必須充分尊重和應用市場的力量,政府應發揮引導作用,借助社會資源,引導民間資本投向一些創新的領域,發揮“信號作用”,有助于擴散創新的信息,增加投入。
對于銀行如何抓住窗口機遇,通過智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李健提出了以下三點看法。
首先商業銀行要積極對接新基建融資需求,加大重點領域信貸支持力度。
其次,商業銀行自身也要利用數字化轉型的機遇,加大金融基礎設施的投資,推動新基建發展。
最后,李健認為商業銀行應注重改革創新,以智慧金融的形式補齊過去銀行服務實體經濟若干個短板,推動發展智慧型供應鏈金融和智慧型科技金融,從供給和需求兩側同時尋找突破口,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針對這一話題,提出了三個觀點。
一、大數據中心的建設非常有必要,數據存儲技術是信息技術應用的核心,應大力推動微型數據存儲技術研發,謹防遭受外部勢力釜底抽薪式的“存儲底層關鍵核心技術精準打擊”。
二、基礎信息設施與數字經濟和金融科技發展息息相關,大力發展電子合同、電子發票、數字簽名、數字檔案、時間戳服務、數字證書等基礎信息設施。
三、智能金融發展以制度為本。后疫情時代,總結疫情期間金融服務的制度創新,鞏固和加大金融監管的制度創新,加速技術創新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認為“新基建” 的提出將推動產業互聯網提速,開啟B端金融科技和小微金融新格局。
在薛洪言看來,當前金融機構發展B端小微金融的迫切性很強,但受限于產業互聯網發展不足,小微企業沒有充分數字化,很多現成的金融科技手段沒有用武之地,產業互聯網的成熟度遠遠不能滿足金融機構發展小微金融對產業互聯網的要求。而新基建的發展,為金融機構對公業務科技化轉型帶來新的想象空間。
此外,與五年前C端金融科技的崛起不同,當前監管環境趨嚴、創新門檻提升,風險資本市場也遭遇寒冬,草根創業者很難再成為B端金融科技創新的引領者,只有C端互聯網巨頭、傳統金融機構和大型產業集團等機構具備參與市場角逐的資格。參與者的不同,會讓B端金融科技走出一條不同于C端金融科技的發展路徑。
最后薛院長指出,雖然B端金融科技的發展路徑和模式現在還看不太清楚,但新風口通常會誕生新巨頭,伴隨著產業互聯網發展而必然要崛起的B端金融科技業務,大概率會引發現有市場格局的再次洗牌。